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破晓11【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破晓11【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破晓11【完整版】

 

 第十一集 破晓

 2020 年 9 月 7 日,距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开幕还有 3 天。经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近一年的筹备,3 个主题展厅、450 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陆续陈设完毕。橱窗之内,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生命。它们跨越时间与空间,只为静静地等待与世人六百年的相遇。在西雁翅楼展厅的门口,迎接游客的是一幅北京城画作。这是一幅受西洋风影响的绢本设色画,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相结合,描绘了京师的面貌。1767 年,宫廷画家徐扬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创作了这幅《京师生春诗意图》。画家从正阳门大街画起,紫禁城、景山、西苑、琼岛乃至天坛祈年殿,无不一一收入画幅之中。二百多年前的繁华京城,如现眼前。

 画家徐扬不会想到,他笔下繁华与庄严并存的紫禁城仅持续了 100 多年,就只剩下残墙破瓦和一片荒草。1901 年,紫禁城由日军和美军共同看守,此时,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皇室成员已经出逃一年之久。宫中混乱不堪,到处杂草丛生。日常的清扫工作全部停顿,留京办事大臣和太监的主要工作,已变成伺候往来不绝参观皇宫的外国人。1902 年 1 月 8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坐火车回到北京,或许因为急切,太想快点回宫,回銮的队伍忽略了仪仗威严。路边的老百姓或跪或蹲,或走或站,慈禧和光绪皇帝也无心在意。两宫回銮[luán],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到正阳门西北角拜佛上香,城墙上站的全是前来观礼的西方人士。经历了“庚子之变”的中国,变革,终于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按照西方的说法,1900 年是 20 世纪的第一年,全世界对于这一年都充满了期待和热望。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年留下的全是尴尬。清王朝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远远超出了中国人支付能力的巨额赔款,给中国套上了沉重的镣铐。国内矛盾日益突出,新的政治力量不断涌现,他们将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势。

 这幅工笔白描的画作草稿,是为 2022 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展准备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组,正在对它进行检测修复。经过比对专家们确认,画中人物就是晚年的慈禧太后。慈禧是留下最多画像照片的王朝实权人物,她满足了我们对皇权的好奇。而名义上的统治者——光绪皇帝,却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不过,慈禧太后作为掌权者,就必须要面对西方世界的窥探。

 这是一幅刊登在 1900 年 7 月 14 日第 297 期法国《小日报》上的漫画。如果不看标题,很难把这副丑陋的面孔和慈禧太后联系在一起。作者还用慈禧太后的语气,为漫画配了文字说明:“我讨厌别人烦我,也不喜欢别人戏弄我。我只爱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大家别看我娇小的脸庞,觉得皇权应该一直为男人所有。直到有一天,上天也抛开了旧历,让母鸡长了牙。”这幅漫画是法国国庆日当天刊登出来的,将被征服者的领袖极力丑化,为自己的侵略行径强辩正当性,是西方列强惯用的手段。“庚子之变”后,外国对慈禧形象的描绘大多如此,可慈禧无力反抗。

 紫禁城,乐寿堂,慈禧晚年曾短暂居住过。乐寿堂北侧有一座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大禹治水图描绘大禹与百姓一起栉[zhì]风沐雨,同洪水搏斗,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这是乾隆皇帝为了彰显自己法先王的圣迹所雕琢。当年,乾隆皇帝躬亲勤政,让清王朝走入盛世的巅峰,这也使得他可以坚决拒绝外国使臣的一切无理要求。100 多年后,慈禧也在处处效仿乾隆皇帝,可她已经两次被列强赶出紫禁城,皇权遭受数次羞辱。慈禧的境

 遇,比不上 100 多年前的乾隆皇帝,甚至比不上十几年前的自己。

 慈禧再也没有底气,面对一众外国来者,她能做的,只有摆出迎合的姿态。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她主动邀请各国公使的夫人来宫中游玩,聘请御用摄影师为自己拍照。她热情招待每一个人,极力想告诉世界,大清国皇太后的高贵与端庄。紫禁城内,她忍受着在大殿上接见一众男性外国公使,忍受着这群男子不向她跪拜,只向她鞠躬行礼,甚至,还要忍受某位夫人大大咧咧地坐到了她专属的宝座上。自从西安回到北京,类似心有不甘的事儿,慈禧太后还做了许多。

 凯瑟琳·卡尔,这位身着清装的美国女人是一位画家。1903 年 8 月,凯瑟琳·卡尔受邀进入紫禁城为慈禧画像,并选送一幅到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参展。卡尔小姐之前并不知道,将画像送去参展有多么让慈禧太后反感、为难。因为在太后的认知里,人只有死后才会被画成像,挂在墙上。但为了“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勉为其难,成了唯一一个生前就挂出画像的清宫后妃。慈禧为了适应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做出了许多改变,但她的改变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

 回到紫禁城前,慈禧太后就指示光绪皇帝,与 11 个帝国主义国家签下了《辛丑条约》。其中一条规定,大清要向各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本息合计,39 年内赔银九亿八千万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然而,无论是女画家凯瑟琳·卡尔,还是慈禧身边的翻译女官裕德龄,似乎都没有从慈禧太后的宫廷生活中,感受到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巨额赔款的影响。

 就在卡尔为慈禧太后画像期间,北京颐和园上演了一出热闹的马戏表演。这出马戏,原本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但在慈禧强硬的态度下,马戏团还是来到了颐和园。然而,这个被慈禧执意请来的马戏团,却没有得到慈禧十分的欢心。女子平衡滚球的表演太后喜欢,演了几遍,驯兽表演太后又不喜欢,三出马戏只看了两场半便收场了。即便如此,她还是命人赏了马戏团白银一万两。白银一万两,清末民初时相当于银元一万四千块。当时,像老舍先生笔下祥子这样的高等车夫,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差不多两块银元。一万四千块,够祥子拉车拉 580 多年。

 慈禧太后为了看马戏,闹出了种种任性的行为,女官裕德龄有自己的观察。据她回忆,马戏团来临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后不久,那时,慈禧刚刚度过她最伤感的日子。农历七月十七,是咸丰帝驾崩的日子。每到七月,慈禧会以裕德龄难以理解的悲痛程度,每日以泪洗面。在已到人生暮年的慈禧眼中,自己只是个年纪轻轻先丧夫、后丧子,命运坎坷的悲惨妇人,到老了还被一帮大臣管头管脚,连看个马戏都不能随心顺意。慈禧哀叹命运的不公,可她并没有意识到,作为紫禁城中的统治者,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先改变国家的命运。

 “庚子之乱”后不久,1904 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爆发战争。结果,曾经的弱国日本获得了胜利。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现了君主立宪,这次胜利,被立宪派认为是立宪政体对专制政体的胜利。立宪派借此机会向国人宣传:专制必亡,立宪致强。立宪政府与封建王朝不同,它的首脑是通过选举产生,这就要求民众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以科举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无法培养出那样的民众。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主张,首先废除科举。

 紫禁城,保和殿,从乾隆五十四年开始,便是清王朝举行殿试的场所。这里共走出了清朝的 55 位状元,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历史上已经销声匿迹。1904 年,清王朝在保和殿举行了一场殿试。谁也没有想到,这将会是中国最后一场殿试。第二年,日本就在日俄战争中获胜。为了学习日本的制度,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清王朝废除了这项实行了 1300 余年的官吏选拔制度。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就这样因为特殊的身份,被历史记录了下来。

 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朝廷发出上谕,派载泽、端方、尚其亨、戴鸿慈、李盛铎[duó]等 5 位朝廷一二品大员出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国的政治,史称“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分成两个路线,遍游欧美、日本,其中,户部侍郎戴鸿慈出使美国及欧洲多国。在考察英国宪政之余,他走进了大英博物馆,在中国展厅里,他看到了两方内廷玉玺。戴鸿慈知道,这两方玉玺必然来自 1860 年的圆明园。那一刻,国耻之感油然而生,令他铭心刻骨,永不能忘。观览大英博物馆的经历,让戴鸿慈痛定思痛,一个国家要自强,要自尊,就需要有良法。一年以后,五大臣回国,他们无一不推荐君主立宪制。载泽在密折中,向太后和皇上分析了立宪的好处,最紧要者有三:一、皇位永固;二、外患渐轻;三、内乱可弭[mǐ]。这三点,可以说都拨到了慈禧太后最紧绷的心弦,由此她下定决心,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1908 年,清政府发布了基本抄袭自日本的《钦定宪法大纲》。它开宗明义地写道,“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xì],永永遵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看来,出洋大半年的五大臣,并没有让紫禁城中的统治者认识到,君主立宪政体的真正关键——立宪政体下的君主是没有实权的。被国人期待了多年的君主立宪,在清王朝的运作下,最终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声势浩大的五大臣出洋,它所发起的清王朝的自救,将无可挽回地走向失败。

 当年,五大臣之一的端方,还带回了这样的电影放映机和影片。端方本打算把电影放给太后、皇上看,但因电机稍有损伤,就遍访精于制造电机之人进行修理。没想到,修理过程中发生爆炸,竟致两死一伤。电影放映机的爆炸,似乎也预示着清王朝最终的走向,王朝的根基早已损伤,即便修修补补,也无济于事。1908 年 11 月 14 日,光绪皇帝于西苑瀛台涵元殿驾崩。22 小时之后,慈禧太后病逝于西苑仪鸾殿。宫人终于可以把慈禧太后的油画悬挂出来,以供人祭拜。在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之后,她把政治改革的变数留给了紫禁城,留给了一个只有三岁的小皇帝——溥仪。

 1908 年 12 月 2 日,不到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据溥仪后来回忆,那天出奇的寒冷,太和殿外面站满了人。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那一天溥仪有些害怕。当他被人抬着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溥仪挣扎着哭喊道:“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急得直冒汗,单膝跪在宝座的旁边,抓着溥仪的手安抚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人将这段话解读为大清王朝气数将尽。的确,也是一语成谶[chèn]。而此时的紫禁城外,革命浪潮已是风起云涌。

 当皇权帝制在紫禁城中不断挣扎,寻求保全的时候,在遥远的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正以旺盛的斗志,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决意以“破釜沉舟之举,誓之不反顾,与虏一搏”,以期彻底推翻清王朝。紫禁城外风云变化的革命,并没有给紫禁城的掌权者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距离今天故宫三公里处,后海边儿上,保存着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他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寄情于花草和读书。在溥仪眼

 中,载沣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他说话结巴,做事拖沓[tà],不适合也不喜欢参政。但正是他低调谨慎、不露锋芒的性格,才最终成为慈禧眼中最好掌控、也是最合适的摄政王人选。

 载沣上台后,他身边有一群宗室觉罗、八旗世家、汉族大臣,这些人各有分歧,各有争端。载沣周旋于各方中间,很少有自己的主见。自溥仪即位以来,支持立宪的各省督抚、巡抚、将军不断联名上奏,请朝廷缩短立宪期限,尽早设立内阁,召开国会。直到溥仪即位的近三年后,1911 年 5 月 8 日,载沣才终于设立了责任内阁,公布了内阁名单。可这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举国哗然。责任内阁 13 名成员中,有七个姓爱新觉罗,时人用讽刺的语气,把这个内阁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名单公布的第二天,1911 年 5 月 9 日,清廷宣布商办的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这成了清王朝的最后一张催命符。

 这里,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 1 号的,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在陈列厅中展出的这些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这台看似有些卡通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 号蒸汽机车”。1882年,这台英国制造的机车在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xū]铁路上起运,自此,中国进入了铁路时代。但是,中国的铁路建设非常迟缓,由于在农业文明状态下不知道怎么融资,如何去给铁路大规模投资融资找不到方向,因此中国在前面几十年里,就把铁路建设耽搁了。

 尽管如此,南方多省各层民众还是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掀起了自办铁路运动。不仅商贾[gǔ]士绅,甚至工人、学生、店员乃至妓女、乞丐都纷纷购买铁路股票,支持铁路自办。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宣布要将各铁路公司自办的铁路收归国有,而更无法令民众接受的是,清政府同时向四国银行借款 600 万英镑,借款条件就是粤汉、川汉两大干线铁路的修筑权。这在民众眼中,无异于卖国的行为,终于点燃了辛亥革命燎原烈火的火炬!

 1911 年 10 月 10 日,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这声炮响,深深地震撼了远在北京的紫禁城,在龙位上安坐了 200 多年的大清朝皇帝,首次感到了脚下土地动摇得无比厉害。清朝统治者大概没有想到,推翻王朝的主力正是由它建立的新军。他们更想不到的是,亦步亦趋了好几年的立宪之路,瞬间就转向了共和政体,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就这样,突然,发生了!

 此时,载沣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解散了皇族内阁,军政大权被袁世凯所掌握。袁世凯野心勃勃,一直想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他几次三番软硬兼施,劝说隆裕太后退位。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这对懵[měng]懂的孤儿寡母,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转折的舞台。据当时的《申报》记载,在一次御前会议上,面对紧迫的局势,隆裕太后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还呼唤着她的丈夫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小皇帝溥仪见状,也窝在隆裕太后的怀里哭泣。面对澎湃的革命浪潮,面对前人留下的腐朽王朝,大厦将倾,他们无能为力。

 1912 年 2 月 12 ...

推荐访问: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破晓11 紫禁城 破晓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