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盛世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盛世08,供大家参考。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盛世08

 

 第八章

  盛世

 公元 1796 年,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紫禁城见证了它建成以来第一次禅让仪式。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乾隆皇帝内心一定充满了成就感。他望着自己 35 岁的儿子,仿佛望见了半个多世纪前的自己。看起来,爱新觉罗家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族,都更好地解决了权力交接的难题。

 公元 1735 年 8 月 23 日,清世宗雍正皇帝驾崩,爱新觉罗·弘历继承了皇位,他就是乾隆帝。那一年,乾隆 25 岁。为了避免康熙帝晚年的悲剧,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设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他亲书的秘旨,就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遗诏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即立弘历为皇太子,着[zhuó]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乾代表天,代表阳,代表最高最强的力量;隆是向上升起的意思。和康熙帝、雍正帝的相对中庸和稳健相比,从年号上就可以看出,年轻的新皇帝心气儿更高,更有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概。

  中国历史上地位的交接时刻,大多云谲[jué]波诡[guǐ],明枪暗箭,甚至剑拔弩张,腥风血雨。但是,弘历的继位过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一丝波澜。乾隆皇帝继承的是令所有皇帝都羡慕的基业,经过康熙帝和雍正帝 74 年的治理,清王朝呈现出盛世气象。历史留给乾隆皇帝的任务就是,继父祖之余烈,把大清推上盛世的最高点。他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雄心。

 在乾隆皇帝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中,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乾隆帝最为着迷的作品之一。在这幅画的卷尾,乾隆皇帝曾题诗一首:“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从弗多皴[cūn]。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曷[hé]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

 在诗中,乾隆帝质问宋徽宗,既然能够慧眼识得王希孟这样的天才少年,却为什么会把治理国家的重任,错付给了蔡京这样的人呢?帝王的视角决定了乾隆帝的艺术评论实际上是政治评论,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于他所统治的国家,有着比历代君王更加清醒的认识。

 乾隆帝是一个诸事有恒、相当自律的人。他一生的生活起居,就像他喜欢的钟表一样,滴答有序。紫禁城里的冬天,早晨六点钟,天还是漆黑一片。然而,六十年间,乾隆皇帝每天都按时或提前上朝。即便是生病的时候,也从不间断。清代史学家赵翼以他亲身的感受,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勤政。

 “皇上每天早上都在卯时出宫。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道门就放一声爆竹。我们在值房,听到爆竹从远到近,就知道圣驾到了乾清宫”。“我们十多个人值班,五六天轮一个早班,已经觉得很累了,皇上却天天如此”。“西陲用兵的时候,如果有军报到了,就是夜半时分也必然亲自览阅,然后召军机大臣到面前指示机宜,动辄[zhé]千百余言。我那时负责撰拟文件,从起草到拟旨进呈,有时需要一两个小时,皇上仍然披着衣服在那里等。”这显然是一个勤政、刻苦的明君形象。

 不得不说,乾隆皇帝天资过人,身体素质超人。他在如此繁重的政务压力之下,还能够应对自如;还能六下江南,纵情于书法绘画,诗词歌赋;还要骑马射箭。那如果换一个人,身体不如他,脑子不如他,效率不如他呢?用中国古代君主的标准去衡量,乾隆皇帝当然是明君。证据有很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让老百姓活,王朝也只有死路一条。

 《五牛图》是唐代韩滉[huàng]唯一的传世名作。自乾隆十七年入藏大内之后,每次看到这幅画,乾隆皇帝都要深深地感慨稼穑[sè]的艰难,重农务本的重要。“要因问喘识民艰”,在《五牛图》的题跋[bá]中,乾隆皇帝也一再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意思。他登上皇位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这在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影响非常巨大的恤民政策。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今天依然是一条繁忙的水道,重建于康熙五十三年的拱宸桥,至今仍以坚强的形象横跨在运河上。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拱宸桥的意思就是百姓拥戴、实行德政的统治者。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就建在桥的东侧。今天的北新关只剩下了遗址,坚实的柱础,生锈的铁索,货船驶过,一圈圈荡开的河水和一树树摇曳的柳枝,全然看不出明清时,这里曾是商旅货船往来杭州的一个收税的关口——钞关。

 乾隆年间,浙江交付中央的应征银虽然没有江苏多,但从来没有超时拖欠过。为此,乾隆皇帝曾颁下一道谕旨,免去浙江三十万两应征银,作为对浙江省缴纳赋税从未拖欠的褒奖。如今,刻着这道谕旨的御碑,保留在杭州郊外的塘栖古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到过塘栖,这个碑亭和碑,应该是亲眼见过的。

 孟子说,广土众民。人丁兴旺不仅是帝王家的愿望,也是每个普通家族的祈盼。在农耕时代,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在乾隆皇帝统治的 60 年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了 108%,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达到了 34.06%。熟读历史的乾隆皇帝知道,饥饿的农民是国家最危险的挑战者。在明代中后期就进入了中国的红薯和玉米,没能拯救大明王朝的饥荒,却在乾隆时期,成为三亿多大清子民的主粮。那时全国的耕地已经超过了十亿亩。在北方,红薯种植得到大力推广,而川、楚、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这时候的清帝国,国家财政储备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康熙五十八年,库存银最高达到4900 余万两。雍正年间,库存银最高达到 6000 多万两。乾隆朝的库存银,几十年维持在7000 万两以上,最高曾经达到 8000 万两。就中央财政的实力而言,康乾盛世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巅峰。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繁荣与否的体现之一是瓷器。瓷器代表着灿烂的文明。清康雍乾时期,随着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制作技术不断进步,涌现出大量高超工艺水平的瓷器。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一百八十六万件文物中,瓷器就有三十五万件左右,另外,还有一百五十多个重要窑口的三万多块瓷片标本,几乎占据了故宫文物的五分之一。

 如今,故宫博物院武英殿的陶瓷馆陈列着一组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堪称瓷器工艺的巅峰之作。乾隆时期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乾隆皇帝创造了玩赏瓷器的大好机会。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做一件将各色釉、各类彩集于一身的瓷瓶。根据有关学者

 后来的计算,要完成这样一件瓷器,成功的几率约等于千分之二点三。这还是最完美的计算模型,实际上是远远达不到的。

 然而,这个大胆的设想并没有吓倒 66 岁的督陶官唐英。他派出得力干将,前往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著名窑口采集碎片,反复进行试验研究,终于完成了这件人间奇迹。这件各种釉彩大瓶也被称为瓷母,是故宫博物院最辉煌的瓷器作品之一。

 紫禁城里的乾隆皇帝酷爱江南的瓷器,更醉心神往于江南的烟雨楼台。执政十五年后,乾隆皇帝决定效仿祖父康熙帝南巡的故事,以巡查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赋税恩赏的名义,去巡视他早已魂牵梦萦的江南。这趟行程,全程 5800 余里,历时 112 天。一路诗兴大发的乾隆皇帝,写了五百二十多首御制诗。《乾隆南巡图》是根据其中选出的 12 首,“以御制诗意为图”的原则,由苏州画师徐扬按照前后次序,分十二卷绘制而成。

 《乾隆南巡图》,总长度 154.17 米,描绘了乾隆帝第一次下江南的情景。街巷密布,百业兴隆,阡陌纵横,晓雾初开。御驾亲临的皇恩浩荡,百官跪迎的全城惊动,庶民万姓的安居乐业。开店的、送货的、唱戏的、杂耍的、逛街的、砍柴回来的、出门下田的……这一幅幅画工精细的长卷,如长镜头般一节节展开,视野里是朝廷的疆域、盛世的版图、百姓的田园。徐扬的丹青点染,浓缩了盛清的黄金年代。

 易代修史,盛世修书,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 年,一座绿色的宫殿在紫禁城一片金黄色的屋顶和朱红色门墙组成的吉祥色彩中,拔地而起。爱江南的乾隆皇帝,仿照宁波的天一阁,重建了紫禁城的图书馆——文渊阁。

 与紫禁城的外墙多为红色的特点不同,文渊阁的墙是灰色的。它的廊柱和窗户是绿色的,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寓意是黑色主水,以水压火,能保藏书楼安全。它的建成,与乾隆皇帝下旨编修整理的一部大型丛书有关。

 对于一位统治者来讲,修书是最能体现皇帝能力的工程。乾隆皇帝志在囊括中国有史以来所有的文化成果,编成一部宏伟的《四库全书》。此书耗时十三年,内容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成就。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百工医药等,无所不包。

 公元 1776 年,36300 册《四库全书》被郑重地放入了文渊阁。十六年后,乾隆皇帝下令为《四库全书》加抄的六个备份全部抄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就是奉旨收藏的七个藏书阁之一,也是现存《四库全书》最完整藏本的地方。

 在紫禁城里馆藏的帝王画像中,乾隆皇帝无疑是画像最多的一位皇帝。无论是朝服、戎装、休闲装、读书、弹琴、打猎、看风景……乾隆皇帝都不吝啬让人画下来。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的那把油画刷,用迥[jiǒng]异于丹青水墨的笔触,记录了清朝皇帝们希望留下来的历史瞬间。

 《乾隆皇帝大阅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阅兵时的情景。画面上的乾隆皇帝戎装骏马,英姿勃发,一国之君的风光与自信显露无疑。画作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盔甲上的龙纹、马鞍上的花色、云层的厚薄、箭矢的尾羽,全部细致入微,精致而生动。帽子上

 的金属寒光,仿佛隔着画面都可以感受得到。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郎世宁为我们留下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以及乾隆皇帝多位后妃的真实容颜。我们发现,乾隆皇帝的皮肤很白,鼻梁很高,鹰钩鼻是他脸上最突出的特征。他的身高不高,大概只有一米六七的样子。

 在乾隆朝,郎世宁不止是画家,还是建筑师。他年轻时在法国学过的西洋建筑知识派上了用场,乾隆皇帝命令他督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对于郎世宁来说,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欧洲的建筑资料和另外两位宫廷画师——王致诚和蒋友仁,对他的帮助很大。最让他烦恼的事儿来自于皇帝。乾隆帝对这个工程充满了热情,在很多细节上都有自己的主张,花园和喷泉的设计草图一改再改。

 竣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来观看位于花园中央的西洋水法。十二生肖兽首每隔两小时就依次轮流喷水,中午 12 点,十二只动物一起喷水。清宫档案里说,所有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洪水般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得到。皇帝希望世界的精彩——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都是他应该拥有的。

 如今,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的众多展品中,我们能看到紫禁城的帝王对世界的接纳。这里展出的,绝大部分是故宫的外国文物藏品:欧洲的钟表、瓷器、日本的漆器、西方的药品……由此可见,当时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宫廷生活影响深远,广泛程度超乎想象。即便是西方先进的枪械技术,对于清代的皇帝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这把木琵琶鞘枪,枪附木牌,上面写着“康熙年间库贮二等自来火”,系昂里亚国枪。昂里亚就是今天的英格兰。乾隆皇帝与西方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交互,正是来自这个国家。公元 1793 年 9 月,经过近一年的航行,肩负特殊使命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英国使臣马戛[jiá]尔尼,终于登陆中国。他带来的天体运行仪、地球仪、火枪、钟表,无不宣示着工业革命后的新成果。

 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展示的一件文物——自来火鸟枪,1793 年马戛[jiá]尔尼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之一。马戛尔尼一厢情愿地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些无坚不摧的新式武器,更能吸引中国皇帝的目光了。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语境里,任何大道理都比不上一支毛瑟枪更有发言权。

 中国皇帝回赠的礼物意味深长——玉如意,既贵重又吉祥,与大清国的身份十分相当。送给英王乔治三世的,是一柄上等和田白玉如意,送给马戛[jiá]尔尼和他的副手斯当东的,是绿色的玉如意。双方的礼物——枪和如意,分别代表各自的文化立场,无意间进行了一场悄[qiǎo]无声息的对话。

  乾隆皇帝赐予马戛[jiá]尔尼的礼物并没有让马戛尔尼满足。他此行的使命很明确,希望大清国除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再开放几个通商口岸,并在北京设立洋行买卖货物,还要求划一个小岛归英国人使用,给予一定的免税等。

 免税和割地,是乾隆皇帝拒绝马戛[jiá]尔尼的直接原因。也因为马加尔尼拒绝叩拜,这让乾隆帝很不高兴。乾隆皇帝写了一封致英国乔治国王的信,信中对英国朝贡的恭顺表示

 赞许,但所提出的要求全部拒绝。该信被称为英国外交史上最屈辱的信函之一。

 马戛[jiá]尔尼在日记中倾诉着出使失败的愤懑[mèn]:“中华帝国就像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如果说过去 150 年间依然能够航行,都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都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将会像残骸一样随波逐流,最终在海岸线上摔得粉碎!”

  与乾隆帝南巡路上的盛世图景截然不同,马戛[jiá]尔尼在他的日记中描述的康乾盛世,是另外一番破败的模样。显然,不同的心态和视角,决定了每个人眼中对盛世有着不同的心理投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乾隆皇帝所处的 18 世纪,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走上了一个发展的高潮,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它势不可挡,它要影响全世界,它也要影响中国。当时中...

推荐访问:历史纪录片-紫禁城-盛世08 紫禁城 纪录片 盛世